【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倍数与因数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第一课时,主要围绕“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展开。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整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和因数关系,为后续学习公倍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内容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初步感知“倍数”与“因数”的含义,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并能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整数运算能力,能够熟练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对数的大小关系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在数的整除性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结合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体系。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意义。
- 能够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另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
- 能正确写出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 在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 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 重点: 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
- 难点: 正确区分“倍数”与“因数”,并能灵活运用。
五、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练习纸。
- 学具:学生自备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六、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生活中的例子:“小明有12块糖,他想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得到的数量必须相同,你能帮他想几种分法吗?”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分法,如:每人2块,分6人;每人3块,分4人;每人4块,分3人;每人6块,分2人;每人12块,分1人。
教师提问:“这些分法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都是12可以被这些数整除。
2. 探究新知(15分钟)
(1)引入概念:
教师指出:像12 ÷ 2 = 6,这种情况下,2和6都是12的因数,12是2和6的倍数。
(2)举例说明:
教师举出多个例子,如:
- 6 ÷ 2 = 3 → 2和3是6的因数,6是2和3的倍数。
- 10 ÷ 5 = 2 → 5和2是10的因数,10是5和2的倍数。
(3)小组合作:
学生两人一组,用数字卡片摆出不同的算式,并判断哪些是因数,哪些是倍数。
3. 巩固练习(10分钟)
(1)判断题:
- 8是4的倍数吗?(是)
- 5是15的因数吗?(是)
- 7是21的因数吗?(是)
(2)填空题:
- 12的因数有:______。
- 5的倍数有:______。
4. 拓展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有哪些特点?
- 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是1,最大是它本身。
- 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是它本身。
5. 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倍数”与“因数”的区别与联系,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相关的例子。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30页“练一练”第1、2题。
2. 找出18的所有因数和5的倍数(写到50以内)。
八、板书设计
```
倍数与因数
12 ÷ 2 = 6
12 ÷ 3 = 4
12 ÷ 4 = 3
12 ÷ 6 = 2
因数:2、3、4、6
倍数:12
注意: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有限,倍数个数无限。
```
九、教学反思(课后)
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能够较好地理解“倍数”与“因数”的概念。但部分学生在判断时仍存在混淆,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练习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