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原文及翻译】“三顾茅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诚心诚意地邀请贤才,也体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高尚品德。下面将对“三顾茅庐”的原文进行整理,并附上相应的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典故。
一、原文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
> “先主(刘备)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这句话虽简短,但包含了“三顾茅庐”的核心内容。
另外,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这一情节进行了艺术加工和详细描写,形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版本。以下是《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的部分原文:
> “玄德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备自出迎,至草庐前,使人通名。亮问曰:‘君何以至此?’备曰:‘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特来请先生出山,共图大业。’亮曰:‘将军若能以诚相待,亮愿效犬马之劳。’”
二、翻译
| 原文 | 翻译 |
| 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 刘备于是前往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
|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 |
| 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 早就听说您的大名,如雷贯耳。 |
| 今特来请先生出山,共图大业。 | 现在特意前来请您出山,共同谋划大业。 |
| 将军若能以诚相待,亮愿效犬马之劳。 | 如果将军能够以诚心相待,我愿意为您效劳。 |
三、总结
“三顾茅庐”是三国时期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而三次亲自到其住所拜访的故事,体现了刘备的诚心与尊重人才的态度。这一典故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后世敬贤爱才的精神象征。
通过以上原文与翻译的对照,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三顾茅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中华民族重视人才、崇尚礼贤的典范。
| 内容 | 说明 |
| 出处 | 《三国志·诸葛亮传》及《三国演义》 |
| 核心意义 | 表达诚心求贤、尊重人才 |
| 文化影响 | 成为后世敬贤爱才的象征 |
| 原文重点 | “凡三往,乃见” |
| 翻译要点 | 强调刘备的诚意与诸葛亮的谦逊 |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本身,还能从中体会到古人对于人才的重视与尊重,以及真诚待人的精神品质。
以上就是【三顾茅庐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