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昆明雨季的特点和当地的风土人情。通过作者对昆明雨的独特感受,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赞美。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感染力,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文本。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方法。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昆明雨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昆明雨的独特魅力,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难点:领悟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体会“景中含情”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节奏和情感氛围。
2. 品析法: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进行品味,理解其表达效果。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章主题展开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情境创设法: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昆明雨季的氛围,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昆明雨季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昆明的雨季特点。然后提问:“你对雨有什么印象?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一种天气?”引出课题《昆明的雨》,并介绍作者汪曾祺的基本情况。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 作者对昆明的雨持怎样的态度?
- 文中有哪些具体的景物描写?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初读后的理解情况,并适时点拨。
3. 精读品析(20分钟)
分段精读,逐段分析:
- 介绍昆明的雨季,突出其“温润”“不长”等特点。
- 描写雨中植物的生长状态,如菌子、木香花等,体现自然的生机。
- 第三段:写雨中的人事,如卖花女、雨天的街景,展示昆明的生活气息。
- 第四段:总结全文,表达对昆明雨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分析其作用。
4. 合作探究(10分钟)
小组讨论:
- 作者为什么会对昆明的雨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 你认为文章中哪一处描写最打动你?为什么?
- 如果让你写一篇关于家乡雨的文章,你会怎么写?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拓展延伸(5分钟)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对“雨”的感受。可以是回忆中的一场雨,也可以是对某地雨的想象。鼓励学生用简短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6. 小结与作业(5分钟)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通过对昆明雨的描写,表达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作业布置:
-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记忆中最难忘的一场雨。
- 阅读汪曾祺的其他作品,如《端午的鸭蛋》《故乡的食物》等,比较其写作风格。
六、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一、雨的特点:温润、不长
二、景物描写:菌子、木香花、街景
三、人物活动:卖花女、雨中行人
四、情感表达:喜爱、怀念、温情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培养,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