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试题及答案】《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寓言性散文,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了人才与识才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常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经典文言文阅读材料。以下是一份针对《马说》的试题及参考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马说》的作者是( )
A. 柳宗元
B. 韩愈
C. 苏轼
D. 王安石
2. 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意思是( )
A. 只要有伯乐,就一定有千里马
B. 伯乐是千里马存在的前提
C. 千里马比伯乐更重要
D. 伯乐和千里马是同时存在的
3. 下列句子中,“也”字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 不以千里称也
B.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C. 安求其能千里也
D.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 “策之不以其道”的意思是( )
A. 鞭打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
B. 策动它不按道理
C. 鞭打它不用鞭子
D. 用策略来驾驭它
5. 《马说》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 对比
B. 比喻
C. 排比
D. 夸张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马说》是一篇以________为题材的议论文。
2. “千里马常有,而__________不常有”出自本文。
3. 文中“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中的“食”读音是________。
4.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通”意思是________。
5.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的不满。
6.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中的“执策”意思是________。
7. “策之不以其道”中“策”的意思是________。
8. “骈死于槽枥之间”中的“骈”意思是________。
9.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中“祗”的意思是________。
10.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中“见”的意思是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 请简要说明《马说》的主题思想。
2. 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象征什么?
3.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理解。
4.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四、翻译题(每句3分,共15分)
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作文题(25分)
请以“人才与机遇”为主题,结合《马说》的内容,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B
2. B
3. C
4. A
5. B
二、填空题
1. 马
2. 伯乐
3. sì
4. 明白
5. 社会埋没人才现象
6. 拿着马鞭
7. 鞭打
8. 并列
9. 仅、只
10. 表现
三、简答题
1. 《马说》通过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揭示了人才需要识才者的发现与重视,批判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与埋没。
2. “千里马”象征有才能的人;“伯乐”象征善于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象征那些不懂得欣赏和重用人才的统治者。
3. 这句话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只有有了识才之人,才能让有才能的人得到施展的机会。否则,即使有千里马,也无法被发现和使用。
4. 作者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与无奈,以及对社会缺乏识才之人的不满。这种情感通过对比、反问等手法表现出来。
四、翻译题
1.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2.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却只按普通马的量来喂养。
3. 鞭打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满足它的需求。
4. 它叫唤,人们却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5.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是他们不了解千里马啊!
五、作文题
(略,根据学生实际写作情况评分)
结语
《马说》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言文作品,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文章。通过对人才与识才者关系的探讨,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发现和培养人才。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篇文章时,不仅能掌握文言知识,更能从中获得人生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