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汇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古诗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作为一首经典古诗,以其简洁的语言、深远的意境和诗人孤独而宁静的情感,深受师生喜爱。本文围绕这首诗,结合新课标理念,设计一套具有可操作性与启发性的教学方案,旨在提升学生的古诗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诗中“独”、“敬亭山”等关键词的含义,掌握诗句的基本意思。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创设、图片辅助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 借助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面对自然时的孤独与宁静,体会其豁达乐观的情怀。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感受诗歌意境。
- 难点:把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独”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内心世界。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相关图片、朗诵音频)
- 课文插图或敬亭山实景图
- 学生预习任务单(包括字词注释、初步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敬亭山的图片或视频,提问:“你见过这样的山吗?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 引出课题,介绍作者李白,简要讲述他的生平与风格。
2. 初读感知(8分钟)
-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与停顿。
-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不理解的词语,教师适时点拨。
- 分组讨论: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诗人的心情如何?
3. 精读品析(15分钟)
- 分句讲解,逐句分析:
- “众鸟高飞尽”:群鸟飞走,天空空旷,表现出一种寂寥感。
- “孤云独去闲”:只有孤云独自飘荡,显得格外悠闲,暗示诗人内心的平静。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与山相对而坐,彼此都不感到厌倦,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谈自己是否有过“独处”的体验,从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诗歌的韵律与情感。
- 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意,并写一段小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 补充介绍李白其他描写自然的诗句,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拓展阅读视野。
5. 总结升华(2分钟)
- 回顾本课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情感与意境。
-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也需要像诗人一样,在繁忙中寻找心灵的宁静?
五、作业布置
- 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 以“我眼中的敬亭山”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结合诗歌内容,表达个人感受。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逐步走进诗歌的意境,激发了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独”的象征意义理解不够深入,今后可在课堂中加入更多对比阅读与情境体验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结语:
古诗教学不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心灵的对话。《独坐敬亭山》的教学设计,力求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让古诗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