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教学)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教学),蹲一个懂的人,求别让我等太久!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02 17:42:12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3.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了解阳光下物体产生影子的基本原理,知道影子的形成与光源、物体和遮挡物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影子的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阳光下物体产生影子的原因。

- 难点:掌握影子的大小、方向与光源位置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手电筒、不同形状的物体模型(如小木块、圆柱体等)、白纸、记录表、多媒体课件。

- 学生准备:铅笔、橡皮、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每天早上太阳升起后,我们身边会出现一些黑黑的‘影子’?这些影子是怎么来的呢?”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看到的影子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活动一:影子的形成(10分钟)

教师演示:用手电筒作为“太阳”,在白纸上放置一个小木块,打开手电筒,让学生观察木块在纸上的影子。

提问:

- 影子是怎么出现的?

- 如果没有手电筒,会有影子吗?

- 如果把物体拿走,还会出现影子吗?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影子是由于光线被物体挡住而形成的。

3. 探究活动二: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变化(15分钟)

分组进行实验:

- 每组使用手电筒和不同的物体,改变手电筒的位置(如从左、右、前、后照射),观察影子的变化。

- 记录影子的方向、长度和物体的位置关系。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验证。

4. 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 光源、物体、遮挡面是形成影子的三个必要条件。

- 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随着光源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5. 巩固练习(5分钟)

出示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时间阳光下物体的影子,让学生判断影子的来源和变化规律。

6. 拓展延伸(2分钟)

提问:“如果我们在夜晚也能看到影子,那是不是说明有光存在呢?” 引导学生思考影子与光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板书设计:

```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 影子的形成:光 + 物体 + 遮挡面

2. 影子的方向:随光源位置变化

3. 影子的大小:与光源距离有关

```

六、作业布置:

画出你家阳台上午、下午的影子,并简单描述其变化。

七、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学生积极参与,基本掌握了影子的形成原理。部分学生在理解影子与光源位置关系时仍需加强,今后可通过更多生活实例加深理解。

备注:本教案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内容编写,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培养,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