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渐乎兰芷,扬于椒兰,厉于修竹,拂乎梧桐。其始也,微而清;其终也,激而烈。故君子之风,清而不浊;小人之风,浊而不清。今吾之行,未至于浊也,而众人皆言吾之不善,岂非以其风之未达乎?”
楚王曰:“然则何以明之?”
宋玉曰:“昔者,先王游于云梦,使群臣从之,登高台,望远山,观云气之变幻,听鸟兽之鸣啸。时有白鹤飞来,翔于空际,众皆称其美;又有乌鸦数只,盘旋于林间,众皆笑其丑。然此二者,皆出于自然,各有所性。若以美恶定其质,则失其本矣。”
楚王曰:“善!然则寡人闻子之才,久矣。今欲试之,可为我赋一诗,以见其志。”
宋玉曰:“诺。”遂作《风赋》曰:
“大王之风,生于天地之间,荡涤尘埃,清爽宜人。士民皆乐其和,而不知其力也。
庶人之风,起于市井之中,挟尘土而行,扰人心神,虽不能害人,亦令人厌之。”
楚王曰:“然则风之清浊,不在其势,而在其德。吾之风,虽盛,若无德,则不如庶人之风也。”
宋玉曰:“大王之言,可谓知风之本矣。风之为物,虽无形,然其影响人心,不可不察也。”
于是楚王悦,赐宋玉帛,命其为大夫,以备顾问。
后记:
此文仿古文风格,借宋玉与楚王问答之形式,阐述“风”之喻,实则寓理于事,借物言志。文中内容为原创构思,结合史实与文学想象,旨在展现古代士人的智慧与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