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的一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它以凝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描绘了一幅游子漂泊天涯的悲凉图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这首作品的艺术成就,更要引导他们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与哲理。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掌握《天净沙·秋思》的基本内容及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分析诗歌意象,感受其意境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珍惜亲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够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难点则在于如何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中“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的意义及其组合后的整体效果。
三、教学准备
教师需提前搜集相关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作者简介、历史背景介绍以及关于本诗赏析的文章等;同时准备好多媒体课件或投影仪等辅助工具。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可以先播放一段反映秋天景色的视频短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秋天的气息,然后提问:“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们会联想到哪些词语?”接着引出课题《天净沙·秋思》,并简单介绍该词牌的特点。
2. 初读感知
组织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发音错误,强调节奏感。之后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其他同学评价朗读效果。最后教师示范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韵味。
3. 细读探究
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曲子描写了哪些景象?
(2)这些景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你认为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些景象?
4. 深度解读
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汇如“断肠人在天涯”,思考“断肠”的具体含义以及它在整个作品中的作用。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探讨“枯藤老树昏鸦”这一组意象之间的联系及其象征意义。
5.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查找更多关于秋天主题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比如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宋代苏轼的《赤壁赋》等,从而加深对秋天这一季节特征的认识。
6. 总结归纳
回顾整堂课的内容,强调《天净沙·秋思》作为一首经典之作,在表现手法上的独特之处以及它对于后世文学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天净沙·秋思》;
2. 选择一幅自己喜爱的秋天图画,尝试用文字描述出来;
3. 阅读另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词,写下自己的感悟。
通过以上步骤的设计,相信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天净沙·秋思》这首作品本身,还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