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背景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充满温情与回忆的文章。这篇课文通过作者对儿时保姆阿长的回忆,展现了阿长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却有着淳朴善良的性格特点。同时,文中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深深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阿长身上的美好品质,学会感恩身边的人。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把握作者对她的复杂情感。
难点:体会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流露出的情感波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关于鲁迅的照片或简介,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提问:“你们知道鲁迅吗?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解决。
2.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深入探究
1. 分析阿长的形象
- 阿长有哪些性格特征?
- 她做了哪些事情让作者对她产生了不同的感情?
2. 探讨作者的情感变化
- 从最初的不耐烦到后来的感激,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
- 这种情感变化反映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与长辈之间的故事,分享彼此间深厚的感情。
五、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要珍惜身边人的付出,学会感恩。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 写一篇短文,记录自己与某位长辈之间的温馨瞬间。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设计方案,希望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这篇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