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典故和意思】“不耻下问”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个人在学习或工作中,即使面对比自己地位低、知识少的人,也愿意虚心请教,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这种态度体现了谦虚好学的精神。
一、典故来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 |
原文 |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注:虽未直接出现“不耻下问”,但孔子提倡向有德之人学习,包含此意)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
典故故事 | 《论语》中记载孔子曾向弟子请教问题,如向子贡请教“贤者何如”,并称其“贤者”;又如向颜渊请教治国之道。这些行为体现了孔子不耻下问的态度。 |
二、成语含义
项目 | 内容 |
字面意思 | 不以向别人请教为羞耻 |
引申义 | 虚心求教,不因对方身份或地位而拒绝请教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形容人谦虚好学,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
三、成语用法与例句
项目 | 内容 |
用法 | 动词性短语,常作谓语、宾语、定语 |
例句 | 1. 他虽然很有学问,但从不骄傲自满,总是不耻下问。 2.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保持不耻下问的态度,才能不断进步。 |
四、成语的现实意义
项目 | 内容 |
教育意义 | 鼓励人们保持谦逊,尊重他人,促进知识交流 |
个人修养 | 培养开放心态,避免固步自封 |
社会价值 | 促进团队合作与知识共享,推动社会进步 |
五、总结
“不耻下问”不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做人智慧。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学问不是靠自以为是获得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请教、不断反思而来。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这样才能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耻下问 |
出处 | 《论语·公冶长》 |
含义 | 虚心请教,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 |
意义 | 体现谦虚好学精神,促进个人与社会进步 |
以上就是【不耻下问的典故和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