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游侠列传》原文及翻译】《史记·游侠列传》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人物列传,主要记载了战国至汉初一些具有侠义精神的游侠人物。这些人在当时社会中并不属于传统士大夫阶层,但他们以义气、忠诚、勇敢著称,常常行侠仗义,扶危济困,虽不依附权贵,却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声望。
一、原文节选
> 夫人不患其不立名,而患其不立德;不患其不立功,而患其不立言。然则游侠之徒,岂非世之奇士哉!
>
> 盖闻古之有天下者,莫不有贤人君子为之辅佐,而游侠之士,亦足以成其业焉。……
>
> 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于是遂西入秦,见秦王,欲以燕国之事为秦王请命,未得见,卒死于秦。……
>
> 郭解,河内轵人也。少时,以任侠自喜,乡里豪杰多从之。……
>
> 今观世之游侠,或出于富贵之家,或生于贫贱之门,然其志一也,皆欲以身殉义,而不顾其身。……
二、翻译与解析
> 原文:
> 夫人不患其不立名,而患其不立德;不患其不立功,而患其不立言。然则游侠之徒,岂非世之奇士哉!
翻译:
一个人不怕他不能树立名声,只怕他不能树立道德;不怕他不能建立功业,只怕他不能留下言论。那么,那些游侠之人,难道不是世间罕见的奇才吗?
解析:
司马迁在这里表达了对游侠的敬佩之情。他认为游侠虽然没有显赫的地位和功名,但他们的道德操守和义气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他们虽不追求名利,却以“义”为人生信条,因此值得被记录和尊敬。
> 原文:
> 盖闻古之有天下者,莫不有贤人君子为之辅佐,而游侠之士,亦足以成其业焉。
翻译:
听说古代拥有天下的君主,无不依靠贤能之人作为辅佐,而游侠之士,也同样能够成就大事。
解析:
司马迁认为,游侠并非无用之人,他们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可能不被朝廷重用,但在民间却能起到维系秩序、扶助弱小的作用。
第三段:
> 原文:
> 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于是遂西入秦,见秦王,欲以燕国之事为秦王请命,未得见,卒死于秦。
翻译:
荆轲喜欢读书和练剑,他曾用技艺劝说卫元君,但卫元君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他西行进入秦国,想通过秦王来解决燕国的问题,但未能见到秦王,最终死在秦国。
解析:
这段讲述了荆轲的事迹。他是著名的刺客,虽然结局悲壮,但他为了国家大义而赴汤蹈火的精神令人敬佩。司马迁并未完全否定他的行为,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义”的体现。
第四段:
> 原文:
> 郭解,河内轵人也。少时,以任侠自喜,乡里豪杰多从之。……
翻译:
郭解是河内轵地人。年轻时就喜欢行侠仗义,乡里的豪杰都愿意跟随他。
解析:
郭解是汉代著名的游侠代表之一,他以义气闻名,深得百姓爱戴。尽管他不事权贵,但他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推崇的“仁义”精神。
第五段:
> 原文:
> 今观世之游侠,或出于富贵之家,或生于贫贱之门,然其志一也,皆欲以身殉义,而不顾其身。
翻译:
如今看那些游侠,有的出身富贵之家,有的来自贫寒之门,但他们的志向是一样的,都是愿意为了道义而牺牲自己,不顾个人安危。
解析:
这是全文的核心思想。司马迁强调,无论出身如何,游侠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对“义”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超越了阶级和身份,是人性中最为高尚的部分。
三、结语
《史记·游侠列传》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司马迁通过记载这些游侠的事迹,表达了他对“义”的崇尚和对民间英雄的敬仰。在那个等级森严、礼法繁复的时代,游侠的存在无疑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一种补充与挑战。他们虽不入庙堂,却在民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侠义精神”的源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