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竹记原文及翻译】一、原文:
余尝游于南山之阳,见其山林幽邃,溪水潺潺,竹影婆娑,清风徐来,心旷神怡。遂欲植竹于庭,以自娱也。
始种之时,择地而栽,勤于灌溉,慎于修剪。数月之后,竹笋破土,渐次成林。日则观其挺拔,夜则听其沙沙之声,心亦随之而静。
然竹之性,喜阴湿,畏烈日;耐寒而不耐热,宜疏土而不宜密植。若失其时,或遇旱涝,则枝叶凋零,根系受损。故养竹者,非徒力也,贵在知时、知性、知理。
余尝谓友曰:“竹之德,可师也。其节节相连,不屈不挠;其叶叶相依,共荣共枯。人若能如竹,虽处逆境,亦能自立。”
二、翻译:
我曾经游览南山的南面,看到那里山林幽深,溪水潺潺,竹影摇曳,清风吹拂,令人心情舒畅。于是想要在庭院中种植一些竹子,作为自己的乐趣。
开始种植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地方栽种,勤于浇水,细心修剪。几个月后,竹笋破土而出,逐渐长成一片竹林。白天观察它挺拔的姿态,夜晚聆听它沙沙的声音,心情也随之平静下来。
然而,竹子的特性是喜欢阴湿的环境,害怕强烈的阳光;它耐寒但不耐热,适合疏松的土壤而不是过于紧密的种植。如果错过了合适的时机,或者遇到干旱或洪涝,它的枝叶就会凋零,根系也会受到损害。因此,种植竹子不仅需要力气,更在于了解季节、了解它的习性、懂得其中的道理。
我曾经对朋友说:“竹子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它的节节相连,不屈不挠;它的叶子相互依附,共同繁荣,也共同衰落。人如果能够像竹子一样,即使处在逆境中,也能自立自强。”
三、结语:
养竹,不仅是种植物,更是一种修养。它教会我们在风雨中坚守,在顺境中谦逊。正如古人所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养竹,养的是心境,也是人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