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最后一课》导学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 掌握小说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
- 学习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
-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爱国主义情怀,体会国家语言文化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珍惜学习机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及其象征意义;把握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特点。
- 难点: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情感与爱国精神。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文录音、相关历史背景资料、PPT课件。
- 学生预习:通读课文,标记疑难字词,了解故事背景。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播放一段关于二战期间法国被占领的历史短片片段,引出《最后一课》的背景。
- 提问:“如果你有一天不能再学习自己国家的语言,你会有什么感受?”
2. 初读课文,梳理内容(15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关键人物(如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地点(如教室)、事件(如“最后一课”)。
- 小组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对哪部分内容印象最深?
3. 理清结构(10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按时间顺序划分段落,总结各部分主要内容。
- 总结文章结构:开端(上课前)、发展(上课中)、高潮(下课时)。
第二课时:深入探究
1. 人物分析(15分钟)
- 分析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从贪玩到悔恨,再到爱国情感的觉醒。
- 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严肃、慈爱、深情,是爱国精神的象征。
2. 语言品味(10分钟)
- 找出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如“我的朋友们,我……我……”
- 分析这些句子如何体现人物的情感变化。
3. 主题探讨(10分钟)
- 讨论:为什么“最后一课”让小弗朗士如此难忘?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我们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母语和文化?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
1. 写作训练(10分钟)
- 写一篇以“如果我是小弗朗士”为题的小作文,表达对失去母语的担忧与反思。
2.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语言与国家、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
- 鼓励学生珍惜当下,努力学习,传承中华文化。
3. 布置作业(5分钟)
-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 阅读老舍《茶馆》片段,比较不同作家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五、板书设计:
```
一、作者简介:都德——法国著名作家
二、背景介绍:普法战争,法国战败,阿尔萨斯被割让
三、人物形象:
- 小弗朗士:从贪玩到爱国
- 韩麦尔先生:爱国教师,深情告别
四、主题思想:语言是民族的根,热爱母语就是热爱祖国
```
六、教学反思(教师用):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问题引导、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人物分析和语言品味环节,学生表现积极,能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思考。今后可进一步加强课外拓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爱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