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基本性质_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比”的基本概念,掌握比的读法与写法。
2. 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该性质进行简单计算和问题解决。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 难点:灵活运用比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实物图片(如水果、图形等)。
-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直尺。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例如:
> “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6个苹果,我们可以说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数量之比是3:6。”
引导学生思考:比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2. 新知讲解(15分钟)
(1)什么是比?
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通常用“:”来表示。例如:3:6 表示3与6的比。
(2)比的各部分名称
在比3:6中,3叫做前项,6叫做后项,中间的符号“:”叫做比号。
(3)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个规律称为“比的基本性质”。
例如:
- 3:6 = (3×2):(6×2) = 6:12
- 3:6 = (3÷3):(6÷3) = 1:2
3. 巩固练习(15分钟)
(1)判断题:
- 8:4 = 4:2(√)
- 5:10 = 1:2(√)
- 7:3 = 14:6(√)
- 9:3 = 3:1(√)
(2)填空题:
- 2:5 = ( ) : 10
- 12:18 = 2 : ( )
(3)应用题:
- 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作业,小明用了15分钟,小华用了20分钟,他们的效率比是多少?
- 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5:3,如果长是25厘米,宽是多少?
4.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方法。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比的例子,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教材第XX页的练习题。
2. 找出生活中三个比的例子,并写出它们的比值。
六、板书设计
```
比的基本性质
1. 比的定义:a:b 表示a与b的比。
2. 比的各部分名称:a是前项,b是后项。
3. 比的基本性质:
a:b = (a×c):(b×c)
a:b = (a÷c):(b÷c) (c≠0)
```
七、教学反思(教师参考)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强化了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今后可结合更多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