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去年的树-教学实录】在语文课堂中,文本不仅仅是语言的载体,更是情感与思想的桥梁。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一课,以其细腻的情感引导和富有深度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童话世界的心灵之窗。
本课选自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同名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小鸟与一棵树之间的深厚友情。通过四季更替、生死离别的情节,传递出对友情的执着、对承诺的坚守以及生命无常的哲思。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相结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情感,在感悟中深化理解。
课堂伊始,王老师以一幅简单的树与鸟的插图导入,让学生们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却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孩子们纷纷发言,有的说“这棵树很孤独”,有的说“小鸟和树是好朋友”。王老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画面,让课堂充满个性化的思考空间。
接下来,王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逐段品读。她特别注重朗读的节奏与情感的表达,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比如在“冬天到了,树黄了”这一句中,王老师引导学生用轻柔的声音读出树的凋零与孤独,再在“鸟儿飞走了”时,语气转为低沉,仿佛在诉说一段离别的故事。
在讲解“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这一情节时,王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是生命的结束”,而是引导学生思考:“树去了哪里?它还在吗?”这样的开放式提问,让学生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消失”与“存在”的关系。有的孩子说:“树变成泥土了。”有的说:“树在梦里陪着鸟儿。”这些回答虽然稚嫩,却充满了诗意与哲理。
整堂课中,王崧舟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情感的交流与思维的启发。她不仅关注文本的表面意思,更注重挖掘文字背后的情感与价值。她用温柔而坚定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故事,也走进自己的内心。
最后,王老师布置了一个富有意义的作业:写一封给“去年的树”的信。这个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也让学生在书写中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生命的关系。许多学生在信中写道:“树虽然不在了,但它一直在我的心里。”
王崧舟老师的《去年的树》教学实录,不仅仅是一次语文课的展示,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它让我们看到,语文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滋养与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