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二则】《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一部极具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的笔记体小说集,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门客编撰。全书共三十六门,记述了汉魏至东晋时期士人的言行、轶事,内容涵盖政治、道德、风度、才学等多个方面,语言简练,意味深长,堪称魏晋风度的生动写照。
在众多篇章中,“《世说新语》二则”尤为引人注目,虽篇幅不长,却蕴含哲理与人性的深刻剖析。
第一则讲的是“管宁割席”的故事。相传管宁与华歆是好友,二人一同读书、耕田,情谊深厚。一日,两人正在园中锄地,忽然有官员经过,车马喧哗,华歆放下农具前去观看,而管宁则继续劳作,毫不动心。事后,管宁将二人共坐的席子割开,表示不再与华歆为友。此则故事体现了古人对志趣相投、操守坚定的重视,也反映出当时士人对名利的态度——真正的君子应以德行为本,而非趋炎附势。
第二则则是“王戎识李”的典故。王戎年幼时,与一群孩童外出游玩,见路旁有李树,果实累累,众人争相采摘,唯独王戎不动。有人问他为何不取,他答:“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果然,众人尝后皆苦,唯有王戎所言属实。这个故事展现了王戎的聪慧与洞察力,也说明了古人对事物本质的观察与判断能力。它不仅是对智慧的赞美,更是一种生活经验的总结:遇事要冷静思考,不可轻信表象。
这两则故事虽出自《世说新语》,但其寓意深远,至今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它们不仅记录了古代士人的精神风貌,也传递出一种处世哲学——做人要有原则,做事要明察秋毫。正是这种思想,使得《世说新语》在千百年后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读《世说新语》,不仅是在读历史,更是在读人心。那些看似简单的言语背后,隐藏着无数人生的智慧与选择。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样的启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方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