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我爱这土地》原文及鉴赏】原文: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鉴赏: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现代中国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以其真挚的情感、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象征意味而广受赞誉。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正值中华民族面临外敌入侵、民族危亡之际,诗人以“鸟”为意象,表达了对祖国深切的热爱与无私的奉献精神。
全诗语言简洁有力,情感真挚动人。开篇“假如我是一只鸟”,以一种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比作一只无法飞翔却仍渴望歌唱的鸟,象征着诗人虽身处困境,仍不愿沉默、仍要发声。这种“嘶哑的喉咙”不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是心灵深处的呐喊,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接下来的三句“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通过自然界的动荡景象,隐喻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不安与人民的苦难。这些意象不仅具有画面感,更承载着强烈的时代情绪,使读者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压抑与抗争。
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也是最打动人心的部分。诗人以直接的抒情方式,表达出对祖国深沉的爱与无法割舍的情怀。这种情感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源于对这片土地上人民、历史与文化的深刻理解与认同。
《我爱这土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力,更在于它所传达的精神力量。它鼓励人们在逆境中坚持信念,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苦难中守护希望。艾青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动人的诗篇,让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深沉而炽热的爱国之情。
这首诗不仅是艾青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