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库仑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库仑定律的基本内容及其物理意义。
- 掌握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计算方法。
- 能够运用库仑定律解决简单的静电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 学会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进行定量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电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库仑定律的表达式及其应用。
- 难点:理解库仑力的方向性及矢量合成问题。
三、教学准备:
- 实验器材:带电小球、绝缘支架、测力计、电荷量测量装置等。
- 教具:PPT课件、板书工具、相关习题资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入课题,如冬天脱毛衣时产生的静电、梳头时头发竖起等,引导学生思考电荷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力。教师提问:“电荷之间是否像磁极一样存在吸引力或排斥力?”从而引出库仑定律的学习。
2. 新课讲解(20分钟)
- 库仑定律的发现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库仑是法国物理学家,他在18世纪末通过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规律。
- 库仑定律的内容
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方向沿着它们的连线。
- 公式表达
$ F = k \frac{q_1 q_2}{r^2} $
其中:
- $ F $ 表示电荷之间的力;
- $ q_1 $ 和 $ q_2 $ 是两个电荷的电荷量;
- $ r $ 是两个电荷之间的距离;
- $ k $ 是静电力常量,约为 $ 9.0 \times 10^9 \, \text{N·m}^2/\text{C}^2 $。
- 方向问题
强调库仑力是矢量,方向由电荷的正负决定: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相吸。
3. 实验演示(10分钟)
通过实验演示,展示两个带电小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让学生直观感受库仑定律的物理意义。教师引导学生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4. 例题解析(10分钟)
出示一道典型例题,例如:
“两个点电荷分别带电量为 $ +3 \times 10^{-6} \, \text{C} $ 和 $ -4 \times 10^{-6} \, \text{C} $,相距 0.3 米,求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大小和方向。”
引导学生分步解答,强调单位换算和公式代入的规范性。
5. 巩固练习(10分钟)
布置几道基础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题目包括计算力的大小、判断方向、以及简单的情景应用。
6. 小结与作业(5分钟)
-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库仑定律的表达式、适用条件、方向判断等。
- 布置课后作业:完成教材相关习题,预习下一节内容。
五、板书设计:
```
1.2 库仑定律
1. 定义:真空中,两静止点电荷间的作用力
2. 公式:F = k (q1 q2) / r²
3. 方向: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4. 单位:牛顿(N)
5. 应用:计算电荷间作用力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教学情况,总结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