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廖刚传》阅读试题及答案与原文翻译】一、原文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剑浦人。少有大志,好学不倦。登进士第,调泉州司户参军。时方用兵,民多逃亡,郡守欲籍其田以充军粮,公曰:“民逃则田荒,田荒则赋无所出,非所以安民也。”遂请罢之。
后为漳州通判,治政宽简,民皆悦服。尝有盗劫人财,官吏捕之,或欲重刑以示警。公曰:“盗者,贫而不得已耳,若加之以重刑,是驱民为盗也。”遂止其刑,劝以自新,盗感其德,相率归业。
累迁至右谏议大夫,时宰相韩侂胄专权,朝政日坏。公屡上疏言事,切直不阿。帝嘉其忠,赐金帛,拜尚书左丞。
及侂胄败,公以直言被谗,贬知福州。未几,复召为礼部侍郎。卒于官,年五十七。
二、阅读试题
1. 廖刚在任泉州司户参军时,面对百姓逃亡的现象,他的态度是什么?他提出怎样的建议?
2. 廖刚在处理盗贼问题时,采取了什么方式?他的理由是什么?
3. 从文中可以看出,廖刚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员?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
4. 文中提到“宰相韩侂胄专权”,这一事件对廖刚的仕途产生了什么影响?
5. 廖刚去世时的年龄是多少?他是因何原因被贬到福州的?
三、参考答案
1. 廖刚认为百姓逃亡会导致田地荒废,赋税无法征收,不利于安定民心,因此他反对将逃亡者的田地登记用于军粮,主张停止这一做法。
2. 廖刚认为盗贼是因为贫穷所迫才犯罪,不应施以重刑,而是应劝导他们改过自新。他选择不施加刑罚,而是给予教化和机会。
3. 廖刚是一个正直、仁爱、体恤民情、敢于直言的官员。他在处理政务时注重民生,关心百姓疾苦,并且不畏权贵,坚持正义。
4. 韩侂胄专权导致朝廷政治腐败,廖刚因多次直言进谏而遭到排挤,最终被贬至福州。
5. 廖刚去世时年仅五十七岁。他因直言进谏、得罪权臣而被贬至福州。
四、译文
廖刚,字用中,是南剑州剑浦人。他年轻时就胸怀大志,勤奋好学。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泉州司户参军。当时正值战乱时期,许多百姓逃离家乡,郡守打算将这些逃亡者的田地登记起来,用来充作军粮。廖刚说:“如果百姓逃走了,田地就会荒废,田地荒废了,赋税就无法征收,这不是安定民心的办法。”于是他请求停止这项措施。
后来他担任漳州通判,治理政务宽厚简约,百姓都非常佩服。有一次有人抢劫别人财物,官吏想要判处重刑来警示众人。廖刚说:“盗贼是因为贫穷不得已才犯法的,如果对他们施以重刑,这是在逼迫百姓去当盗贼。”于是他制止了这种刑罚,转而劝导他们改过自新,盗贼被他的恩德感动,纷纷归家从事生产。
他多次升迁,最终担任右谏议大夫。当时宰相韩侂胄专权,朝政日益腐败。廖刚多次上书议论政事,言辞恳切直率,不阿谀奉承。皇帝赞赏他的忠诚,赏赐他金银布帛,并任命他为尚书左丞。
等到韩侂胄失败后,廖刚因为直言进谏被奸人陷害,被贬为福州知州。不久后,又被召回朝廷担任礼部侍郎。最终在任上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
如需进一步拓展内容或制作教学材料,请随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