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三一轮复习《赤壁赋》知识点梳理(21页)】《赤壁赋》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名篇,属于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它不仅文辞优美、意境深远,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和人生感悟,是高三一轮复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风格豪放洒脱,情感真挚,尤其擅长散文与诗词创作。
《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生活困顿,但他在自然山水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也借此抒发了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
二、写作背景
1. 政治失意: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到新党排挤,被贬至黄州。
2. 自然寄托:黄州江边的赤壁成为他寄托情怀、思考人生的地方。
3. 哲学思辨:通过对江水、明月、历史的描写,表达他对生命、时间、得失的感悟。
三、文体特点
《赤壁赋》是一篇文言散文,属于赋体的一种,具有以下特点:
- 骈散结合:句式长短交错,既有骈文的对仗工整,又有散文的流畅自然。
- 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夜游赤壁的景色,抒发内心的情感变化。
- 哲理深刻:借景抒情,寓理于景,表达了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
四、全文结构梳理
《赤壁赋》共分为三段,每段
夜游赤壁,写景抒情
- 描绘秋夜泛舟赤壁的美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空灵的氛围。
- 表现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内心的孤寂。
- 引出“乐”的情感基调。
悲叹人生,引发哲思
- 通过“客”的话,表达对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感慨。
- 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等句,体现人生的渺小与无奈。
- 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第三段:自我开导,豁达超然
- 苏轼通过与“客”的对话,阐述自己的人生观。
- 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表达对时间与生命的辩证认识。
- 最终表现出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五、重要语句解析
| 原文 | 解析 |
|------|------|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比喻人生短暂如朝生暮死的蜉蝣,渺小如大海中的一粒米,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感叹。 |
|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感叹人生短暂,羡慕江水奔流不息,表现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 表达时间虽不断流逝,但本质并未改变;事物虽有盈亏,却始终存在。体现辩证思维。 |
|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表示自然之美是永恒的,可以自由欣赏,体现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与豁达心态。 |
六、艺术特色分析
1. 情景交融:通过写景抒情,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起伏。
2. 语言优美:用词典雅,句式多变,富有音乐感。
3. 哲理深邃:融合道家、儒家思想,表达对人生、宇宙的深刻理解。
4. 对比手法:通过“客”与“我”的对话,展现不同的人生观。
七、主题思想
《赤壁赋》通过夜游赤壁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超然。文章不仅是一篇写景散文,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抒情之作,体现了苏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
八、常见考点整理
1. 文言实词与虚词:
- 如“属”、“举”、“适”、“殆”等。
2. 特殊句式:
- 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3. 翻译题:
- 精准理解文意,注意古今异义与词类活用。
4. 主旨归纳:
-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哲理内涵。
5. 人物形象分析:
- 分析“客”与“苏轼”两种人生观的对比。
九、复习建议
1. 熟读课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变化。
2.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见实词、虚词及句式。
3. 理解哲理思想: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作者的深层思想。
4. 做真题训练:通过历年高考题,熟悉考试形式与答题技巧。
5. 拓展阅读:阅读苏轼其他作品,如《后赤壁赋》《定风波》等,加深对其风格的理解。
十、结语
《赤壁赋》作为一篇经典散文,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高三一轮复习中,应注重对文本的全面理解和思想内涵的把握,为后续的古文阅读与作文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附录:21页内容概要(简略)
1. 作者介绍
2. 写作背景
3. 文体特点
4. 结构分析
5. 语句解析
6. 艺术特色
7. 主题思想
8. 常见考点
9. 复习方法
10. 文言词汇汇总
11. 句式讲解
12. 翻译练习
13. 阅读理解题型
14. 人物形象分析
15. 哲理思想解读
16. 相关拓展阅读
17. 高考真题解析
18. 思维导图整理
19. 重点句子背诵
20. 写作素材积累
21. 总结与提升
温馨提示:本资料适用于高三一轮复习阶段,帮助学生系统掌握《赤壁赋》的核心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