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国高考《宋史苏轼传》文言文阅读重点注释答案译文】在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部分选取了《宋史·苏轼传》中的部分内容。这篇文言文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古汉语的理解能力,还通过苏轼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其卓越的才华与高尚的人格。本文将从字词注释、语句翻译及内容解析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一、原文节选(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既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试礼部,策论天下事,辞气俊迈,有声于时。……轼尝自谓:“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其胸中浩然,不为物累。
二、重点字词注释
| 文言词语 | 注释 |
|----------|------|
| 生十年 | 出生十年后 |
| 游学 | 外出求学 |
| 属文 | 写文章 |
| 策论 | 策问与议论 |
| 辞气俊迈 | 文辞气势豪迈 |
| 有声于时 | 在当时很有名气 |
| 既冠 | 成年 |
| 博通 | 广泛通晓 |
| 嘉祐二年 | 宋仁宗年号,公元1057年 |
|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 | 我可以和玉皇大帝做朋友 |
| 卑田院乞儿 | 贫苦的乞丐 |
| 浩然 | 正大光明的样子 |
| 不为物累 | 不被外物所牵累 |
三、语句翻译
1.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苏轼,字子瞻,是四川眉州眉山人。
2.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
十岁时,父亲苏洵外出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
3. 既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成年后,他广泛通晓儒家经典和历史,每天能写出几千字的文章。
4. 嘉祐二年,试礼部,策论天下事,辞气俊迈,有声于时。
嘉祐二年,他参加礼部考试,谈论国家大事,文辞气势豪迈,在当时很有名气。
5. 轼尝自谓:“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苏轼曾说自己:“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的乞丐。”
6. 其胸中浩然,不为物累。
他的内心正大光明,不被外物所牵累。
四、内容解析与主旨理解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苏轼的早年经历及其性格特点。从中可以看出:
- 家学渊源: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其影响深远。
- 才学出众:他年少成名,文采斐然,尤其擅长策论,显示出非凡的政治才能。
- 胸怀宽广:他自称“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平等待人的豁达心态。
- 人格高洁:他“胸中浩然,不为物累”,体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高尚品格。
五、备考建议
1. 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如“属”、“既”、“策”等,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2. 掌握常见句式结构:如判断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
3. 注重人物形象分析:文言文中常通过人物言行展现其性格与思想,需结合上下文深入理解。
4. 多读多练: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提升语感和理解力。
六、总结
《宋史·苏轼传》作为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考察其对历史人物思想内涵的理解。通过对该篇文本的细致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掌握文言词汇和句式,还能深入了解苏轼这一历史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文言文阅读的整体素养。
温馨提示:高考文言文阅读重在积累与理解,建议考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与思维能力的训练,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