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嗟来之食”出自《礼记·檀弓下》,是一则寓意深刻的古代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在饥饿时拒绝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最终保持尊严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带有轻蔑或侮辱意味的施舍,强调人应当有骨气、有自尊。
原文如下:
>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这段话的意思是:齐国发生大饥荒,黔敖在道路上准备食物,等待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慢慢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饭,右手拿着汤,说:“喂,来吃吧!”
接着原文继续:
>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遂掩面而逝。”
这个人抬起头看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别人侮辱性的施舍,才到了这种地步。”说完,他掩面离开,不再接受施舍。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这位饥饿者宁可忍受饥饿,也不愿接受带有侮辱意味的食物。他的行为体现了对人格尊严的坚持,也反映出古人对于“仁义”与“气节”的重视。
在现代社会,“嗟来之食”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帮助时,要保持清醒的判断力,既要懂得感恩,也要维护自身的尊严。同时,也告诫施舍者,真正的善意不应带有轻视或傲慢的态度,否则可能会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
此外,“嗟来之食”还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用于批评那些表面上给予帮助,实则带有居高临下态度的行为。因此,这一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道德观念的体现。
总之,“嗟来之食”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记载,更是对人性、尊严和道德的一种深刻思考。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善良,应该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而真正的勇气,往往体现在拒绝不公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