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实录(小学语文课堂实录)】一、教学基本信息
- 课文名称:《少年闰土》
- 教材版本: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 授课教师:李老师
- 授课时间:2025年4月10日
- 授课班级:六年级(2)班
- 教学时长:40分钟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了解鲁迅笔下的“我”与闰土之间的友情,体会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情境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情感和语言表达。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童年友谊的纯真美好,激发学生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 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增强对社会不同阶层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闰土的形象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情谊。
-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闰土的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时代背景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一个特别的朋友?他给你留下过什么印象?”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气氛活跃。
接着,教师出示鲁迅的照片,并简单介绍鲁迅的生平,引出本课主人公——“我”和闰土的故事。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标出生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的字词。随后,请学生复述课文大意,教师适时补充。
3. 精读课文,深入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阅读课文,重点分析以下
- 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的语言、动作、外貌描写,感受他的聪明、活泼、勇敢。
- “我”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羡慕到后来的怀念,体现童年友谊的珍贵。
- 语言特色:如“月下刺猹”“雪地捕鸟”等场景描写,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在分析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看法。
4. 情境再现,角色扮演(7分钟)
教师设计情景,让学生扮演“我”和“闰土”,模拟对话,再现课文中的场景。例如:“你见过月亮下的西瓜地吗?”“我告诉你,那里的瓜可甜了!”
通过角色扮演,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物的情感和语言风格。
5. 总结升华,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总结课文主旨,强调童年的美好和友情的珍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还能像闰土那样自由地亲近自然?
最后,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童年中最难忘的一位朋友。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人物情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参与积极,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但在引导学生理解时代背景方面仍需加强,今后可结合更多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涵。
六、板书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人物:我、闰土
特点:聪明、勇敢、善良
情感:友情、怀念、纯真
写作手法:细节描写、对比、回忆
```
七、教学资源
- 教材: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 多媒体课件:包括鲁迅照片、课文插图、相关视频片段
- 学生练习纸:用于课堂笔记和写作任务
八、附录:教学评价
| 项目 | 评价标准 | 得分 |
|------|----------|------|
| 课堂参与 |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 | 9/10 |
| 理解程度 | 能准确把握课文内容 | 8/10 |
| 表达能力 | 能清晰表达个人见解 | 8/10 |
| 教学效果 | 达成教学目标 | 9/10 |
九、结语
《少年闰土》不仅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更是一段关于友情、成长与回忆的动人故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提升了语文素养,也加深了对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