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初中语文)

2025-07-30 10:36:37

问题描述: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初中语文),跪求大佬救命,卡在这里动不了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30 10:36:37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初中语文)】【教学目标】

1. 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讽刺艺术。

2.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 探讨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与影响。

【教学重点】

- 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 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与社会批判意义。

【教学难点】

- 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深刻社会批判思想。

- 感受语言风格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经典的古代白话小说——《范进中举》。这篇文章出自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讲述的是一个读书人因中举而喜极生悲的故事。你们知道“中举”是什么意思吗?它在当时的社会中有怎样的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出以下问题:

1. 范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 胡屠户在文中表现出了哪些变化?

3. 整个故事中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邀请几位同学进行分享,并适时点拨。

三、文本分析(20分钟)

1. 人物形象分析

- 范进:一个长期落第的书生,一旦中举便喜极而疯,表现出对功名极度渴望的心理。他的行为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 胡屠户:起初瞧不起范进,后来因他中举而态度大变,体现了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

2. 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讽刺语句,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破了,心里懊恼”,以及“众人哄笑”的场景,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揭示社会现实。

四、合作探究(15分钟)

教师布置任务:

小组讨论:如果范进生活在现代社会,他的命运会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科举制度”对人的影响?

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认为现代社会更加注重能力与综合素质,有的则认为竞争依然激烈,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五、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儒林外史》其他章节,了解吴敬梓对封建社会的批判视角,并鼓励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读书改变命运”的看法。

六、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

- 《范进中举》不仅是一篇讽刺小说,更是对封建社会病态的深刻揭露。

-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多关注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

【板书设计】

```

《范进中举》课堂实录

——初中语文

人物分析:

范进:痴迷功名,喜极而疯

胡屠户:趋炎附势,前后反差

讽刺手法:

夸张、对比、细节描写

主题思想:

批判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

反映社会风气的虚伪与冷漠

```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与讨论,增强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力与思辨能力。同时,在分析人物形象和讽刺手法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今后可进一步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