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生命的人(精品及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 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提高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运用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法,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与情感共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体会师生之间深厚的情感。
- 激发学生尊重师长、感恩教育的意识。
- 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把握海伦·凯勒与安妮·沙利文之间的师生关系。
-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力量。
- 难点:
- 理解文中关于“生命”“教育”“成长”等主题的深层含义。
- 探讨在特殊环境下如何实现精神上的成长与转变。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背景音乐、课文录音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海伦·凯勒及其生平;收集有关“教育与成长”的名言或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关于海伦·凯勒的纪录片片段,展示她从失明失聪到成为著名作家、教育家的历程。
提问:“你认为是什么让一个失去视觉和听觉的人,最终走向成功?”
2.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再塑生命的人》,并解释“再塑生命”的含义——即通过他人的帮助,重新获得生活的希望与意义。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
邀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语调等问题。
2. 整体感知
提问:
- 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
- “再塑生命的人”指的是谁?
- 海伦·凯勒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3. 梳理结构
引导学生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三)精读探究(20分钟)
1. 人物分析
- 海伦·凯勒:孤独、无助、渴望沟通,但又充满求知欲与坚强意志。
- 安妮·沙利文:耐心、智慧、富有爱心,是海伦人生中的“光明之源”。
2. 关键语句分析
- “井房的经历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水的存在,也让我明白了‘水’这个词的含义。”
——这句话体现了安妮老师用独特方式引导海伦认识世界。
- “我的灵魂被唤醒了。”
——表达了海伦对安妮老师深深的感激与敬仰。
3.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 安妮老师是如何“再塑”海伦的生命的?
- 你从她的教育方式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
讨论:
-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安妮老师那样的人?
- 如果你是海伦,你会如何面对困境?
2. 情感升华
播放歌曲《感恩的心》或朗诵相关诗歌,引导学生表达对老师、父母、朋友的感谢。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教师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了解了海伦·凯勒与安妮·沙利文之间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与生命的尊严。
2. 学生感悟
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谈谈自己对“再塑生命”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为《我心中的“再塑生命的人”》。
2. 收集一位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的故事,并写成小短文。
3. 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撰写读书笔记。
六、板书设计
```
再塑生命的人
——海伦·凯勒与安妮·沙利文
生命的意义:希望、坚持、爱
教育的力量:耐心、智慧、陪伴
情感的升华:感恩、珍惜、成长
```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注重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表达,提升课堂参与度与思维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