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观舞记》学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对印度舞蹈的描写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艺术之美,激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二、重点难点:
- 重点: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印度舞蹈的艺术魅力。
- 难点:体会作者在描写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三、课前预习:
1. 了解作者:
-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她的作品风格清新柔美,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与人生。
- 本文是冰心在观看印度舞蹈表演后有感而发的作品,展现了她对异国文化的欣赏与热爱。
2. 词语积累:
- 轻盈:轻快灵活。
- 飘逸:轻柔飘动的样子。
- 威仪:庄严的气派。
- 惆怅:因失意或忧虑而伤感。
- 精神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四、课堂学习:
1. 整体感知:
- 通读全文,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如何描述舞蹈的?
- 小组讨论:文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舞蹈的美?为什么?
2. 文本细读:
- 开篇点题,直接描写舞者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神秘而优雅的氛围。
- “她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是一首诗,每一回转身都像是一幅画。”
-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舞蹈比作诗与画,突出了其艺术性。
- 详细描写舞者的动作、表情和服饰,展现出舞蹈的灵动与优美。
- “她轻盈地跳跃,仿佛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 这里使用了拟人和比喻,增强了画面感和感染力。
- 第三段:通过舞者的眼神、手势等细节,表现其内心的丰富情感。
- “她的眼神似水,似火,似风,似雨。”
- 运用了排比和比喻,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3. 语言赏析:
- 文章语言优美,多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舞蹈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 如“她像一位仙子,轻盈地穿梭于光影之间”,既表达了舞姿的优美,也增添了诗意。
4. 主题探究:
- 作者通过描写印度舞蹈,不仅展示了舞蹈的艺术之美,也表达了对异国文化的尊重与喜爱。
- 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五、拓展延伸:
1. 比较阅读:对比《观舞记》与《安塞腰鼓》,分析两者在描写方式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2. 写作训练:模仿本文的写作风格,写一篇描写你熟悉的艺术形式(如音乐、书法、绘画等)的文章。
3. 文化拓展:了解印度舞蹈的基本特点,如婆罗多舞、卡塔克舞等,增强对异国文化的认识。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2. 摘抄文中优美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3. 预习下一课《竹影》,为新课做好准备。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品味文本,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构思。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联想和表达,提升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今后应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