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考真题及典题训练.docx】《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讽刺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讽刺作品之一。全书以科举制度为背景,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士人阶层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扭曲,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与文学价值。
在初中语文考试中,《儒林外史》常作为名著阅读部分的重要内容出现。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部经典作品,本文将结合近年来中考真题及典型例题,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助力大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常见考点解析
1. 作者及作品背景
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儒林外史》成书于18世纪中叶,是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高峰之作。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和故事线索,而是通过多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故事,展现科举制度对士人精神的腐蚀。
2. 主要人物形象
- 周进:一个苦读多年却屡试不第的老童生,最终因中举而发疯,象征着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
- 范进:同样是一个屡考不中的老秀才,中举后喜极而疯,成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命运的缩影。
- 王玉辉:一个假道学式的父亲,为了维护礼教不惜逼死女儿,体现封建礼教的虚伪与残酷。
- 杜少卿:一位反传统、重情义的士人,代表了作者理想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3. 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通过一系列讽刺性情节,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功名利禄对士人的毒害,以及封建礼教对个体的压迫。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也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和社会的向往。
二、中考真题示例
1. (2021年某省中考)
题目:下列关于《儒林外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讽刺小说。
B. 书中刻画了周进、范进等典型的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形象。
C. 作者借杜少卿之口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不满。
D. 《儒林外史》以科举制度为中心展开叙述。
答案:C
解析:杜少卿并未直接表达对封建礼教的不满,而是以自身行为表现出对传统观念的反抗,因此C项表述不准确。
2. (2022年某市中考)
题目:请简要分析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原因。
答案要点:
- 科举制度对士人心理的长期压抑;
- 长期落榜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 中举后突如其来的身份转变造成强烈冲击;
- 社会对“功名”的极端重视导致精神失控。
三、典型训练题
1. 请写出《儒林外史》中三个你印象最深的人物,并简述他们的性格特点。
2. 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儒林”二字的理解。
3. 有人认为《儒林外史》是一部悲剧小说,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四、备考建议
1. 熟悉主要人物及其典型事件,理解其象征意义。
2. 掌握作品的主题思想与写作特色,如讽刺手法、结构特点等。
3. 多做真题与模拟题,提升答题技巧与语言表达能力。
4. 结合现实生活,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增强理解深度。
总之,《儒林外史》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学习与研究,我们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在考试中游刃有余,从容应对各类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