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middot及长沙》教学设计7)】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及其作者毛泽东的生平。
- 掌握词的基本常识,包括词牌名、句式结构和押韵规律。
- 通过诵读、品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采用“诵读—理解—赏析—拓展”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欲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毛泽东青年时期豪情壮志与革命理想,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词中意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难点:把握全词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写景与抒情的结合方式。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朗诵音频、课文朗读录音。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毛泽东生平资料,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一段关于湖南长沙的视频或图片导入,引出《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提问:“你印象中的长沙是什么样的?毛泽东笔下的长沙又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兴趣。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 教师播放朗诵录音,学生模仿跟读。
- 教师讲解词牌名“沁园春”的由来及词的格式特点。
3. 精读品味(20分钟)
- 分段解析课文
- 上片:描写秋景,展现湘江壮丽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下片: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经历,抒发豪情壮志。
- 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如“万类霜天竞自由”“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分析其象征意义。
-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毛泽东当时的心境与理想。
4. 合作探究(15分钟)
- 小组讨论:词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豪迈气概?为什么?
- 小组展示:每组选择一句进行赏析,并说明理由。
-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语言的凝练与意境的深远。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作品(如《沁园春·雪》《七律·长征》),比较风格异同。
- 撰写短文:我心中的“青春与理想”,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
6. 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课主要内容,强调诗歌的情感表达与艺术手法。
- 学生回顾学习收获,谈一谈自己对这首词的新认识。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沁园春·长沙》,并写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诗及其理由。
2. 撰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毛泽东》,结合课文内容发表看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互动,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诗词的魅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关注,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