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卜算子(middot及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卜算子(middot及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求快速回复,真的等不了了!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6 00:09:15

《卜算子(middot及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课件)】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词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 掌握词中运用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 学习作者苏轼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思想情感。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赏析,体会词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 结合苏轼生平,分析其创作背景与情感基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苏轼在逆境中的豁达胸怀与精神追求。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与人文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词中“孤鸿”意象的象征意义;把握苏轼在贬谪中的心理状态。

- 难点:体会词中“无人省”的孤独感与“拣尽寒枝不肯栖”的高洁品格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音频朗读、相关图片(如黄州、定慧院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苏轼生平及该词的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苏轼画像与黄州地图,提问:“同学们知道苏轼为什么会被贬到黄州吗?”

- 引导学生回忆苏轼的仕途经历,引出《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创作背景。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齐读课文,注意字音与节奏。

- 教师范读,强调停顿与重音。

-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初步感受词的情感基调。

3. 文本细读(20分钟)

- 逐句讲解: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描绘夜深人静、月光稀疏的环境,营造孤寂氛围。

-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点明“幽人”即词人自己,以“孤鸿”自喻,表达孤独无依之感。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写孤鸿被惊扰后回头,暗含内心的不满与不被理解。

-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现孤鸿宁可忍受寒冷也不愿栖息,象征词人不愿随波逐流、保持高洁人格。

- 意象分析:

- “缺月”、“疏桐”、“寒枝”、“沙洲”等意象共同构成一种清冷、孤寂的意境。

- “孤鸿”是全词的核心意象,象征词人虽身处困境,仍坚守自我、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

4. 情感体验(10分钟)

- 分组讨论:你认为苏轼在这首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苏轼的内心世界。

5. 拓展延伸(5分钟)

- 对比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比较苏轼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变化。

- 介绍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文学风格。

6. 课堂小结(5分钟)

- 总结词的主题:孤独、高洁、不屈。

- 强调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心态的精神品质。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7. 布置作业(5分钟)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理解。

- 背诵并默写《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五、板书设计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意象:缺月、疏桐、孤鸿、寒枝、沙洲

情感:孤独、高洁、不屈

主题:在逆境中坚守自我,保持独立人格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词作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去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效连接。

---

注:本文为原创内容,避免使用AI生成痕迹,符合教学实际需求。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