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庭竹》原文欣赏】在唐代众多诗人中,刘禹锡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诗作不仅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还常常蕴含哲理与人生感悟。其中,《庭竹》便是他笔下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虽篇幅不长,却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庭竹》一诗,写的是庭院中的竹子,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对竹子外貌的描写上,而是借物抒情,寄托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与对现实处境的思考。全诗如下:
> 庭竹
> 门前有竹,影落窗前。
> 风来叶动,月到心闲。
> 不争春色,独守清寒。
> 空山寂寂,谁与同看?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庭中竹子的静谧之美,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高与淡泊。首句“门前有竹,影落窗前”,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画面:竹影斑驳,映照在窗棂之上,营造出一种幽静而雅致的氛围。次句“风来叶动,月到心闲”,则通过自然的变化,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然。风吹竹叶轻响,月光洒落心间,仿佛一切喧嚣都随之消散。
后两句“不争春色,独守清寒”是全诗的点睛之笔。竹子不与百花争艳,不追逐春日的繁华,而是在寒冷中独自坚守,象征着一种高洁、坚韧的品格。这种精神,正是刘禹锡一生所秉持的信念。他在仕途上屡遭贬谪,但他始终不改初心,坚持自我,正如竹子一般,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
结尾“空山寂寂,谁与同看?”则进一步深化了诗的意境。在这寂静的山林之中,唯有竹子与诗人相伴,无人共赏这清幽之景。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感叹,更是对知音难觅的感慨。诗人借竹自喻,表达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绪。
综上所述,刘禹锡的《庭竹》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它不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一首寄托情怀、表达志向的哲理诗。通过竹子的形象,诗人传达了自己对高洁人格的向往,以及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坚定信念的精神风貌。
在今天看来,《庭竹》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应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像竹子一样,在风雨中挺立,在寂静中生长,不为外界所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