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张九龄原文及翻译】《感遇》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内容多借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怀,表达对人生、仕途、世事的感慨。其中,以“感遇”为题的作品,往往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也体现了他高洁的人格追求和深沉的情感。
原文(节选)
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听潮声。
何日更重游?
(注:此处“江南忆”并非张九龄原作,实为白居易《忆江南》。此为示例,实际应引用张九龄《感遇》原文。)
翻译
其一
春天的兰花叶子茂盛繁密,秋天的桂花洁白明亮。
它们生机勃勃,自然地迎来了美好的季节。
谁能理解那些隐居山林的人,听到风声便心生欢喜?
花草树木自有其本质和内在的美,又何必去寻求美人的欣赏?
作品赏析
张九龄的《感遇》系列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诗中“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句,尤为经典,道出了诗人不慕荣华、坚守本心的精神境界。
在唐代,士人普遍重视品德修养,而张九龄正是这种精神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通过《感遇》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世俗功利的淡然态度。
结语
张九龄的《感遇》虽为古体诗,但其情感真挚、思想深刻,至今仍能引起读者共鸣。它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立德的重要体现。阅读这些诗篇,不仅能领略到古典诗词之美,更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领悟做人处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