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恨赋》原文和翻译】《恨赋》是南朝文学家江淹所作的一篇抒发人生遗憾与哀愁的赋文。全文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种种不如意的感慨,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本文将完整呈现《恨赋》的原文,并附上通俗易懂的翻译,便于读者理解其深意。
一、江淹《恨赋》原文
《恨赋》
夫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人之所恨者,亦岂止于一端?或有志未酬而身先殁,或有情未尽而命已终;或有才未展而遭弃,或有德未施而被谗。虽欲言之,不能尽也。故曰:人之生也,虽有百虑,而终归于一恨。
余尝游于江湖之间,见夫山川之秀,草木之华,而独不乐于人世之纷扰。每思古人之贤者,或隐于林泉,或仕于朝廷,皆未能遂其志,卒为后世所悲。盖人之志也,如水之流,虽欲东行,而风阻之;如火之明,虽欲照夜,而云蔽之。此所以为恨也。
余少时好学,志在经术,然世道多变,文章难显。每读古书,见前人之志,未尝不叹惋。及长,入仕途,欲有所建,然权势所制,言路不通。虽怀忠义,而不能伸;虽有良谋,而不得用。此其一恨也。
又见天下之人,或贫而无告,或富而骄奢;或愚而无知,或智而自矜。虽各有所得,然终不快意。此其二恨也。
至于夫妇之情,骨肉之爱,亦多有失。或夫妻相背,或父子相离;或兄弟不睦,或朋友失信。此其三恨也。
若夫天命之不可违,人事之不可强,虽有志者,亦不能免。故曰:人生在世,虽有百愿,而终归于一恨。
余今老矣,心虽未死,而力已衰。惟愿后人观此赋,知人生之苦,惜当下之乐,慎言行之过,以全其志,不负其生。
二、《恨赋》翻译
《恨赋》译文
天地广阔,万物繁多,但人们所感到遗憾的事情,又岂止一种呢?有的人志向未实现就早早去世,有的人情感未表达完就命丧黄泉;有的人才华未施展就被抛弃,有的人品德未传播却被诽谤。即使想说尽这些,也难以穷尽。因此说:人的一生,虽然有许多忧虑,最终都归结为一个“恨”字。
我曾经游历于江湖之间,看到山川秀丽、花草繁茂,却唯独对人世间的纷扰感到不快。每当想到古代的贤人,有的隐居于山水之间,有的在朝廷中任职,但他们都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最终成为后人悲哀的对象。人的志向就像水流一样,虽然想要向东流,却被风阻挡;像火光一样,虽然想要照亮黑夜,却被云遮蔽。这就是所谓的“恨”。
我年轻时喜欢学习,立志研究经典,但世事多变,文章难以被人重视。每次阅读古书,看到前人的志向,都不禁感叹惋惜。长大后进入仕途,想要有所作为,但受到权力的限制,言论无法畅通。虽然心中忠诚正直,却无法表达;虽然有好的计策,却无法施行。这是第一种遗憾。
再看天下的人,有的贫穷无依,有的富贵骄纵;有的愚蠢无知,有的聪明却自以为是。虽然各有所得,但终究不快活。这是第二种遗憾。
至于夫妻之间的感情,骨肉之间的亲情,也有很多失去。有的夫妻反目,有的父子分离;有的兄弟不和,有的朋友失信。这是第三种遗憾。
至于天命不可违背,人事不可强求,即使是志向远大的人,也无法避免。因此说:人活在世上,虽然有百种愿望,最终都归结为一个“恨”。
我现在年老了,虽然内心尚未死去,但体力已经衰退。只希望后人看了这篇赋,明白人生的苦楚,珍惜当下的快乐,谨慎自己的言行,以完成自己的志向,不辜负这一生。
三、结语
江淹的《恨赋》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中的无奈与遗憾。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人生挫折时,应保持坚韧与希望,同时也要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这份对“恨”的思考,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